虽然过去几个月情况并非如此,但黄金的投资案例确实正在升温,做多黄金的理由似乎胜过卖空的理由。在一个充满概率的世界里,赌注似乎正朝着黄金多头的方向倾斜。
让我保持谨慎的是美元仍然有吸引力,除非欧洲能够出人意料地解决问题,日本央行明确表示要对政策进行调整,或中国能够吸引更多资本 – 否则美元将只会持续下滑,而不会看到许多交易者所期望的那种爆发性价格动向。
此外,我们将在周四迎来非常重要的美国CPI数据发布,如果核心CPI超过4.3%(共识为4.1%),那可能会对黄金市场造成问题。相反,如果美国核心CPI出现3%开头的数字,黄金可能会出现强烈的买盘活动。
黄金多头之所以被激励,是因为市场逐渐相信美联储已经结束了加息周期。简单来说,10年期美债实际和名义利率都大幅上涨,加上美元贸易加权指数上涨了7%,相当于额外的一次升息。
因此不足为奇的是,包括Goolsbee、Daly、Bostic、Jefferson和Logan在内的一大批美联储成员仅在两个交易日内就协调了他们的沟通回应,有效地告诉市场参与者,债券市场已经完成了他们的工作。
尽管至少到2024年3月,联邦基金利率可能会维持当前水平,但下一步的走向变得越来越明朗,而且方向更有可能是下行。黄金在利率下调时表现最佳,但黄金交易员不会等到那时才采取行动 – 相反,我们生活在未来,已经在定价这种风险。
对以色列的袭击为黄金带来助力。原油持续攀升至90美元以上将提高广义通货膨胀,但黄金市场更受原油作为对消费者的一种税收的影响。这只会增加2024年初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在其他可能导致需求下降的因素中,上涨的能源价格可能被视为美联储降息以将联邦基金利率接近中性水平的考量之一。
正如我们通常看到的那样,当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向下倾斜时(即2年期收益率下降得比10年期收益率更快),意味着美国正在走向衰退。当然,只有当失业率上升约50个基点左右时,这种赌注才会真正获得市场的认可,而现在美国劳动力市场仍然非常紧张。如果就业市场出现问题,那么黄金应该会大幅上涨,而“创历史新高”的呼声将变得震耳欲聋。
毫无疑问,众议院将在本周或下周投票选举新的议长——填补这个职位的紧迫性确实很大,以至于一些人甚至提出Kevin McCarthy至少在短期内重新担任该职位。我怀疑这个可能性非常小。Steve Scalise被认为是获得这个职位的最有可能人选,这对风险来说应该是中性的。然而,如果司法委员会主席(和超级财政鹰派)Jim Jordan能够出人意料地当选,那将极大地增加政府关门的可能性,同时也会使黄金成为对高度混乱的国会的避险工具——即使其影响受到工人返还工资的限制。
技术面呈现出更为积极的态势,价格捍卫了通道支撑和2月/3月的低点。从极度超卖的水平回升后,上行情况还需要努力,但看起来黄金可能会上涨至1880美元。一旦突破这一水平,将表明测试通道阻力位1912美元的可能性出现。
目前,黄金市场已经接受了美联储停止加息的观点,但如果要涨至1981美元或创历史新高,我们需要加强对衰退的预期和美联储更紧迫地降低利率至中性水平的信心——目前还不是这种情况,但相关风险不断增加,足以让投资者提高投资组合中黄金的配置,作为多方面的避险工具。
做好交易准备了吗?
只需少量入金便可随时开始交易,简单的开户流程,几分钟之内即可申请。
日经指数反弹:短期修复而非趋势反转
自3月末大幅下挫后,日经指数周一出现反弹。尽管短期回升略微缓解市场情绪,但美国加税、全球经济放缓及日本经济脆弱性,仍令投资者忧虑。面对这些不确定因素,市场未来何去何从?
关税重锤砸下,好戏刚刚开场
4月4日,特朗普宣布了比市场预期更为强硬的对等关税措施,刺激避险情绪升温,风险资产遭遇普遍抛售。交易员当前最关心的两大问题是:下一步关税动态如何演变?跨资产的方向性走势能否持续?
对等关税来袭:三大情景解析!
4 月 3 日澳东时间凌晨 6 点(北京时间凌晨 3 点),白宫酝酿多时的对等关税即将生效。
十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全球资本定价之锚
作为全球金融市场最重要的基准利率之一,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不仅是美国政府融资成本的晴雨表,更是全球资产定价的锚定指标。截至2025年3月 25 日,该收益率在4.3%附近窄幅波动,其走势牵动着股票、外汇、大宗商品等市场的神经。本文将从发行机制、交易结构、影响因素及市场联动效应等多维度展开深度分析。
黄金不断创新高:挑战$3,100还差哪把“火”?
年初以来,黄金多头整体表现强劲,持续刷新历史新高。目前价格站稳$3,000 大关后,交易员面临的关键问题是:黄金短期是否有望冲击$3,100?有哪些潜在催化剂值得关注?
中国经济:曙光初现,风险仍存
随着科技板块强势崛起并带动相关资产走高,市场对中国经济的预期正从“日本化是中国的唯一宿命”转向“中国在AI领域仍有突破机会”。然而,在经济数据释放复杂信号、结构性挑战依然突出的背景下,全国人大推出的一系列刺激政策能否真正奏效,仍是市场关注的焦点。